【项目提升】基础管理提升的“道与术”
时光荏苒,在非洲基础设施公司已有四载,回首这段流金岁月,感触良多,感慨系之。
在如今的背景之下,中国建筑作为国际一流承包商,深耕海外市场三十余载,已具有厚重的海外基因。2003 年,五局实施了走出去”战略,率先迎上“出海潮”,至今占据着一席海外“江湖地位”;2007年,土木公司正式走出国门,成为了五局海外业务的“排头兵”。时间回溯到今天,在转型升级的态势下,回顾我们自身的管理,仍与业内国际承包商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补足基础管理的短板,现将个人几点建议与大家进行交流和分享。
道法一:视变化为机遇,树牢强基固本理念
提升基础管理,首先要夯实我们自身的内功,这不仅仅是指一个人,一个线条,实则是指整个海外团体的责任,强基固本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一项战略性工程。
回顾我们在海外发展的轨迹,公司承接海外项目合同额累积超30亿美元、分公司人员队伍超200人,创造了从施工总承包到工程总承包并举、从公路到市政、桥梁、机场、厂房等基础设施多领域的转型之路。在这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我们不能被表象麻痹了双眼,正如《华为的冬天》中讲述:唯有惶者才能生存,要把寒意传递到每个人身上的冬天哲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强调的是未雨绸缪,否则等到“冬天”来临后再去极力挣扎,就算能够成功,也不能算是成熟的表现。对标我们自身,应该把十五年来积累的海外“财富”转化为我们“刀刃向内”、自我革新的能量和发展的源泉,从自身进行锤炼和突破,去感受前所未有的“寒意”,努力向世界化、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一流企业推进,走一条符合我们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国际道路。
那么,如何从管理痕迹上突显我们的现代化国际道路?一个重要标准是公司内控管理体系的标准和落地,它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基础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往往形成了一套与时俱进的标准化流程,“造血”能力更强,“活血”能力更快,生命力更持久。如果我们的海外可持续发展布局已经是“万丈高楼平地起,一路更比一路长”的规模,基础管理的“地基”却只堪比一个单一加油站的体量,设施再先进也不过是沙上建塔,激荡不起飘舞的局面。
这是我要讲的第一点,变化伴随着机遇,同时也会有潜在的风险,那么“地基”的牢固性不言而喻。
道法二:建立职业规划,为员工的未来“买单”
时间回溯到18年入职军训,公司人力资源部给我们上的第一课便是《做好你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实际情况,我将职业生涯分为了短、中、长三个阶段进行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保持定力,保持谦卑、保持学习的能力,达到及时纠偏的效果。
在工作上,员工能否在岗位上发挥热度,取决于员工能否在岗位上体会价值感和成就感,而这时项目/公司要及时地鼓励每一位员工建立自我发展的成长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可以清晰地预见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而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工作的效率,愿意与公司荣辱与共,让“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员工在岗位上发光发热,进而带动其他群体的员工发挥余热。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做好自身职业发展规划的员工就如无头苍蝇误打误撞,浑浑噩噩度过了自己最宝贵的成长期,最后拿不出一技之长。“自知者智,知人者明”,我们应该认清自己的定位,将职业发展规划作为一个警钟,铭记于心,并为之努力奋斗。
今年4月份,分公司综合线在月度例会上开展了学习交流分享活动,要求每个项目的综合线条人员都需要在例会上讲述自己近期学习到的经验,线条全员覆盖。我认为,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当我们与他人进行分享时,是一种纠偏的过程,在分享的过程中,我们会对照标准的课件进行自述,脑洞会不断闪现、更新学到的数据库,并结合自身落实的标准进行对标,若发现自己偏离标准,内心会有个声音告诉自己需及时纠偏、进行调整;若是超出或低于既定目标,内心也会敲醒警钟,告诫自己不可大意急躁,应及时调整自身方位,树立更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这,也许就是学习能带来的最大乐趣,它能让你在学习中收获良知和自省,“书中自有黄金屋”也许在这个思维角度的成分更能得以彰显。
分公司结合“信和网院”的课件要求,制定了每位学员的学习计划,我认为这十分有必要,是值得倡导的,这对于我们在工作的推进中也比较有利,让我们更加快速、准确地提高专业力,成为一名专业力强的职业经理人。
这是我要讲的第三点,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稳固人才成长的根基,让可持续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源远流长。
术法一:突破思维盲区,扛起“二次创业”旗帜
《水木格言》中讲过:纵然是圆满的大树,久泡水中,其根也会腐烂;纵然具足功德之人,长期与恶交往,也被被其反噬。有其深厚的道理。
目前,我们项目基层一线员工来自五湖四海,文化、素质层次不尽相同。想在一定水平上建立标准化模板,就需要下一点“苦功夫”。而标准的建立来自于人的执行,提高人才素养和人才的钻研能力,需要制定通俗易懂且更容易让员工接纳而又不被反噬的标准,当员工有了与公司共进退的荣辱感,加之能获得后方家庭的支持,员工就会滋生许多惠及公司行稳致远的“良方”,员工的归属感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形成,工作的激情和热度也就上来了,这对公司而言是极其有利的。
其次,在工作中,鼓励员工学会深入思考问题,打破停留在表面的现象,是一件持续性推进的事。比如:在回答他人问题并需要解决问题时,如果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急于求成或者不懂装懂,那么问题就会理解的不通透,容易产生误导心理,凭自身经验作出的判断就经不起推敲,结果也会适得其反。很多时候,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产生的惯性思维是一种惰性,如果惯用这种计俩,长期来看就是一种自我捆绑和束缚,最后产生打不开的”死结”。相反,如果跳出现有的认知,学会多角度的理解和分析问题,就会产生“怀疑精神”,在计量推进会、生产履约会、项目专题会等重大会议上会主动地多问几个为什么?作为基层项目管理者而言,为什么有的人临危受命能逆风翻盘?有的人能扭亏为盈?当回归现实,种种迹象表明,我们大部分人只会一味的看待和埋怨已成事实的定局,甚至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的薄弱环节导致对个人发展产生影响,故而盲目操作,敷衍了事。不妨进行思维换位,勇于尝试和突破思维盲区,用体验过寒意的心境来应对工作上的种种难题。
我们要清楚地知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有1%的可能性,而青年职工发挥“苦难精神”和“二次创业”的精神占据了海外事业行稳致远99%的可能性。“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激发青年团体敢于斗争和善于攻坚的本领,把青年职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团结在一起,集广大青年所想、所思、所悟,进而挖掘其本身蕴藏的潜力,也许在下一次面对不利局面时很大几率能实现绝处逢生,进一步提高项目和分公司的盈利能力。
这是我要讲的第三点,激发员工的思考力,发挥广大青年“二次创业”的精神,为海外事业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术法二:跳出“舒适区”,做一名复合型人才
作为建筑央企,企业最核心的“六字秘诀”是:接活、干活、收钱。基层项目基本上充当着干活的角色,如何干好活?如何干出有价值与成效的活,是决定企业能否实现盈利的关键点。如果只干分内的活,工作会越来越轻松,轻则像“流水线”上班的工人,早晚会被智能化时代所取代。正如近日,罗桂军“劳模三创工作室”信息化创新小组精心打造出的一款“爆款”科技成果——数字员工。也是我们内部讲的云筑网自动机器人,能实现24小时不间断工作,有效降低人工操作带来的潜在错误,降低运营风险,提升信息精准性,实现了物资部门降本增效的营运目的,实现了向科技要生产力。智能化时代已深入到我们的工作环节,感受不到“寒意”,就会缺乏跳出“舒适圈”的勇气,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
“业精于勤荒于嬉”,要想发挥自身更大的价值,不仅要干活、也要把分内的活干好、还要把分外的活学精,以乐学、好学、善学的精神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就目前而言:我兼职了项目现场管理,这是我在海外第二次进入工程部进行轮岗和锻炼。从透层油撒布、基层处理、料场管理、碎石运输、借土场整平和车队管理中不难发现,每个项目有每个项目的特色,KS项目和市政项目存在着许多区别:KS项目线路长,点多面广,如果用以往的思维,一个人同时管理多个分项,会造成管理效能良莠不齐,偷盗事件层出不穷,属地员工懒散消极、管理人员应付了事等现象,倘若阶段性的调整管理范围,要求点对点的管辖人员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会更有利于提高管理的精准性和及时纠偏的能力,更直观地避免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造成的流失。
现阶段而言,车队运输占据项目直接成本的百分比,碎石生产仍然是项目面临的最大难题。这对车队管理而言也充满了一定的挑战:车辆需求计划的前瞻性,车队每日油料的检查,每车运输重量的控制,非正常损耗现象及时采取纠偏的措施,管理人员责任心的落实,都能直接在管理中反馈出管理人员责任心缺乏与否的痕迹。只有提高自身站位,转变观念和管理策略,将管理落实到每一个管控过程上,从而让每一个环节环环相扣,不断自检、持续纠偏、直
到走向正轨,才会让成本数据焕然一新,起到治标也治本的作用。
这是我要讲的最后一点,跳出舒适区,提前感受到“寒意”,进一步做好应对决策,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中磨炼成为一名“懂管理,精专业,会语言,善沟通,高情商”的国际型复合人才。
以这段经历作为结尾,既是响应分公司“基础管理提升年”主题,也是响应局、公司“项目提升“的年度主题,坚持“基础管理提升”是我们的不二法宝,有规范的基础管理作保障,就像一个人有了良好的身体机能和强健的肢体,他会走得更稳,更远;同时,也要保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的创新思路推进每一项工作,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赢得时间反馈给我们的成长惊喜。(非洲基础设施公司KS-73KM道路升级改造项目综合办主任宋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