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土木设计共成长】力量从哪里来

发布日期:2022-10-17
【字体:打印

【我与土木设计共成长】力量从哪里来

 

《力量从哪里来》是我曾经看过的一本书的书名,讲述的是前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李一诺女士直面不敢,叩问内心,获得力量的故事。当土木市政设计院开始4周年征文时,这本书立刻浮现在我的脑海。因为在土木市政院的这1265天里,我也面对了很多不敢,最终克服了不敢,获得了力量。那么我的力量又从哪里来呢?

力量从领导的鼓励帮助中来

初到土木市政设计院,我的身份由之前的设计人员变成了“啥都干”的总工办文员,身份的改变带来了诸多不适应。小到会议纪要大到部门总结,全都是之前没做过的,全部要从头学习。学习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要克服对身份的质疑。因为认同公司的企业文化,看好工程总承包发展未来,我加入了土木设计院,又因为专业背景和公司业务的差异,我放弃了之前的专业,转而从事文职工作。身边浮现了很多声音,985硕士毕业设计院干得好好的,为什么来这边“打杂”。这种声音一多,连自己都迷茫了。

当我还在怀疑自己能不能干好文员工作的时候,院领导们放心地把一些重任,放心地交给我,并耐心地指导和帮助,帮我开发了很多隐藏技能。印象最深的是我刚进设计院第一年年底,当时我们的分管领导罗桂军总牵头编写工程总承包局经验交流材料,我参与了材料编写组并且负责主笔和统稿。材料编写组里都是设计院的骨干,对各自负责的部分,每个人都能出一份交流材料,但是要去交流的材料只有一份。这就有一个侧重点的问题,怎么挖掘出每个人的材料中符合本次交流主题的内容,是我作为主笔人面对的最大挑战。但是,当时的我却是第一次做这个工作,不敢发声、不敢表达。很快我的顾虑就消除了,因为本次材料的牵头负责人罗总对材料,从框架到内容到用词,都给予了悉心的指导。我每天下班前提交一稿给罗总审核。大到思路框架,小到遣词造句,罗总都会给予反馈。我的想法罗总会认真听取,并且会耐心告知应该怎么想、怎么做,在罗总手把手的教导下,我逐渐放开手脚,发挥我对文字的把控和运用能力,经过20多版次的修改,总算交出了罗总认可的材料。这次经历,不仅给了我能做好事情的信心,而且从罗总身上看到的对待工作的严谨、细致的态度,一直影响鞭策着我。

当我还在为要放弃专业心有不甘的时候,当时我们的院长彭云涌总和副院长李泽总公司一有我专业的项目,他们就让我参加。水塘江环境整治、泗洪污水处理厂、阿曼水厂等当时公司所有水环境相关项目,我都参加了。不仅参与,而且安排我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因此,那段时间,我画了图、出了工艺计算书,提了优化咨询意见。这给了我由技术转到文职的极大缓冲,让我相信,只有有能力,这里的舞台无限宽广。

当我刚转岗到总工办主任,担心自己资历尚浅,不敢承担更大责任的时候,肖祥南院长第一时间找我谈话,要我主笔编写《设计人员绩效考核和奖金分配办法》,并且详细讲解了他的构思。为了消除我的顾虑,肖总一直鼓励我说看好我在制度建设方面的能力,教我怎么安排工作、分配时间等。编写过程中,肖总不仅找了各种参考资料,而且思考了很多种可能方案。就这样在肖总的鼓励和亲自参与下,这个号称设计院“最复杂”的制度终于成稿。在肖总的鼓励和帮助下,最难的工作都完成了,还有什么工作是完不成的呢。

院领导们提供的开放、包容的环境,给很多像我一样因改变而彷徨,又因有想法而跃跃欲试的我们,提供了成长的沃土,让我们能一展所长,茁长成长。我想这也是院里大多数从传统设计院转型同事能快速融入的原因吧。

力量从同事的专业敬业中来

如果把领导的鼓励和帮助比作土壤的话,那一路走来遇到的既专业又敬业的同事则是前行中阳光。

在设计院遇到的第一缕阳光,来自机电总工杨珊华总(我们亲切的称之为杨姐)。因为所有项目都有机电专业,因此杨姐可谓我们设计院最忙的人。杨姐参与最多的项目、加最晚的班,但她好像从不知疲倦,总是激情满满。不仅工作忙,由于公司机电人才短缺,杨姐还要负责公司机电经理培训。对待机电培训,杨姐的专业敬业、精益求精精神再一次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仅精细备课,认真打磨课件,而且在授课形式上也是精益求精,课堂授课、外部专家授课、动手接线实操、项目观摩演练,一切只是为了让学员学到更多东西。杨姐总把自己比做一个“点灯人”,点亮自己,照亮他人。毫无疑问,她做到了。至少,作为第一次写人物通讯报道,得以有机会深入了解杨姐的我被“点燃”了。因为杨姐这种坚持追求最好的态度,让当时第一次写人物通讯,不敢建构、不敢发挥的我不禁反思,领导安排我写设计院先进人物报道的初衷是什么——是让设计院的大咖被公司更多人认识,让项目有需求时第一时间想到设计院有人能干这个事。我想既然我接下这个任务,就要做到达到这个目的。于是我沉下心来,更加贴近我报道的每一位当事人,收集最多资料、翻阅类似报道,就怕因为我是新人,而错过他们的闪光点和记忆点。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一年我写了“及时雨”匡雁晨总、“不设限”温念珊总、“霸得蛮”的杨伟松总等等10篇人物通讯,他们各具特色,又集体体现了设计院专业敬业的团队气质,连他们自己都说我怎么比他们自己更了解他们的优点。

牵头组织昆明保税项目参加2021年局价值工程技能比武,是我第一次带领一个团一起工作。不是房建专业的,怕自己是外行指挥内行,不敢指挥、不敢安排工作。这时候,项目咨询负责人张志龙总以他的行动,给了我莫大的支持,耐心讲述咨询过程细节、认真核对每一句台词、从不缺席每一次排练(出差也要视频参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得以用情景剧的形式还原咨询过程,全面了解之后,才敢加入自己理解和设计。张总的专业敬业就是一面旗帜,凝聚起我们整个团队,大家各司其职,各自都发挥所长,最终获得局竞赛一等奖。

像杨姐、张总这样的同事,我们设计院还有很多,他们对工作的态度、对专业的态度,无形中给我树立了榜样,给在摸索中前进的我带来无穷力量。

力量从设计院向上氛围中来

设计院成立4年了,以人的成长轨迹类比,现在还正处于蹒跚学步的阶段。但4年来,设计院每一步都走得很稳。这一路走来稳稳的每一步,与领导的英明决策、同事的辛勤付出分不开,也与设计院一直以来打造的向上氛围和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分不开。

这里,追求卓越是大家的共同标签,这从每一届设计创新大赛就可可见一斑。每次竞赛,大家都踊跃报名,从材料编写到最后的演示呈现,所有人都是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打磨,不断优化直到上台前的那一刻。这里,每个人都有特长,但每个人都愿意学习,并且善于学习。在“7证男神”肖院长带领下,大家工作之余坚持学习考证,目前注册持证率80%,20%以上的人均具有双注册证书。这种氛围是压力,更是变好的动力。因此我也不敢止步、不敢懈怠。通过不断学习,我拓宽了认知边界,考到了工程咨询、设计、施工、测量4个注册证书,对行业、对专业的理解更加全面、立体了。

海纳百川,土木设计院像大海一样,接纳了因转型而不敢的我,为我提供沃土和阳光,让我成长,让我突破。未来,我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投入到每一天的工作中,为设计院的发展壮大,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祝愿在巨人土木肩膀上起航的市政设计院早日腾飞,下一个四年、十年、四十年,我们同成长、共欢呼!(何清凤)


中建集团微信

中建五局微信

五局土木微信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纪检监督举报  |  拖欠事项信访投诉受理方式

Copyright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08010180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545号

中国建筑办公信息系统
中国建筑移动办公系统
验证码:
CA登录  CA驱动